广东欲牵头组建全国最大采购联盟!涉及药品超300个?
2021-05-20 15:42:36 点击:
5月19日,广东省医保局印发的《关于共同开展省级药品和耗材超声刀头联盟采购工作的函》在业内流传,预示着由广东牵头的省级集采联盟终于浮出水面。根据文件,广东此次向山西、福建、江西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广西、海南、贵州、云南、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宁夏、新疆、新疆建设兵团这16个省(自治区)发出邀请,组建区域集团采购联盟,共同开展省级药品、耗材超声刀头带量采购工作。按照安排,此项工作将于5月中旬启动,相关省份需要在5月22日给予回复,明确具体品种。
值得注意的是,作为全国数一数二的医药大省,迟迟未动的广东省级带量采购本就备受业内期待,若此次能够顺利组团,空前的巨无霸市场体量势必将吸引更多的药企进行新一轮竞价,颠覆竞争格局。不过,上述文件并未透露具体的采购目录,但据华招网消息,采购品种仍在调整中,涉及药品数量或将超过300个。
采用医院第二轮确认报量原则
关于此次广东牵头的集团采购联盟,部分招采细节也随之流出。在限价入围规则上,广东明确参与竞价的药企将被分为a、b两组入围。按每家的市场量(采购数量)排序,前70%~80%的企业纳入a组,也叫主流组。当a组企业数小于一定数量时(如6家)可不淘汰,全部入围;但大于一定数量时引入淘汰机制,不过按照“少淘汰”的要求,需尽可能保留原市场份额大的企业,不改变现有用药结构。后20%~30%的企业纳入b组,即非主流组。
针对业界最为关注的竞价规则,将分a、b两组竞价。a组企业拥有两轮竞价机会,第二轮竞价将通过降幅确认拟中选企业。在第一轮报价上,企业报价只要不高于限价和自身全国最低价,即可获得企业自身预量的70%~80%。但有可能淘汰1~2家企业,具体方案待定。而关于第二轮报价,已获得70%~80%采购量的企业以及有可能淘汰的1~2家企业,愿意以量换价抢夺20%~30%剩余量的部分量,则进行第二轮报价。该轮报价将引入较高的淘汰率,即梯度报价、以量换价,依据降幅大小确认多家拟中选企业,具体数量仍待定。
而对于b组企业而言,将通过价格的绝对值大小确认拟中选企业。据悉,b组所有企业的报量总和将作为标的,b组全部企业都有权参与竞价,根据设定入围规则,依据报价从低到高,遴选出一定数量的拟入围企业(如5~8家);然后由医院再次从拟入围企业中自主选择意向供应企业,并获得相应的合同量。
与过往多数省级带量采购规则不同,该集采联盟将运用医疗机构第二轮确认报量的原则,医院从a组拟中选企业中确认对应的合同量,再从b组拟入围企业中自行选择企业,如医院已经报过相关企业品牌,呈报量即为采购量,如果医院呈报量的品牌企业出局,医院可以自行选择其他品牌的药品,采购量由医院确定。
落选产品或无缘广东市场
事实上,广东省级药品带量采购酝酿已久。去年9月,就有业内人士爆料,广东将启动500个品种的带量采购工作,彼时还在研究各项细节,但最终只是雷声大雨点小,未有下文。而在药品集采常态化、制度化的顶层设计下,全国绝大多数省份皆自行或以省际联盟方式开展药品带量采购工作,但手持巨大医药市场体量的广东却一直按兵不动,令业界遐想。
不过在今年4月,广东省医保局发布《关于推动药品集团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实施方案(征求意见稿)》,终于掀开该省药品集采的神秘面纱。广东明确,将对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内同通用名同剂型(指医保合并归类剂型的药品),按采购金额从高到低依次排序,重点将用量大、采购金额占年度总采购金额前80%的药品纳入省级药品带量采购范围,逐步把更多慢性病、常见病药品纳入带量采购。
尽管业内对广东作为首个提出对占年度总采购金额80%的产品集采的省份颇为关注,但按照广东构想,在2025年实现省级集团带量采购覆盖国内上市的临床必须、质量可靠的各类药品做到应采尽采,照此进度,仍留予药企较为充裕的市场调整时间。不过根据广东原则上每年不少于一次的集采安排,每次涉及的市场规模仍然不可小觑。
需注意的是,广东提出,公立医疗机构对药品实际需求量超出约定采购量以外的部分,原则上继续采购中选产品。这与此前各省在集采规则中明确“医疗机构在约定采购量之外的采购量,可优先采购中选产品,但也可采购落选产品”的说法不同,广东并未提及落选产品,这极大可能意味着落选产品将彻底无缘广东市场。
当前,据不完全统计,全国已形成11个采购联盟,包括省级联盟、地市级联盟和跨区域联盟。在近期于广西南宁举办的“全国医药集中采购政策与实操培训班”上,国家医保局要求以抓铁有痕的韧劲推进集中采购常态化制度化,结合此前提出各省在年底之前需完成省级至少50个通用名(包括联盟采购的形式)带量采购的要求,这也就意味着,各省联盟集采将全面加快速度,广东牵头组成的超级联盟效力如何,有待继续关注。
- 上一篇:18种物质列入《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制品种增补目录》 2021/5/20
- 下一篇:今年第一季度我国医疗器械领域融资火热 2021/5/19